2014年10月16-18日,“全球化、文化和现代性——纪念唐君毅先生诞辰10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Modersity——To Commemorate the 105th Anniversary of the borth of Tang Junyi)在四川宜宾召开。会议由宜宾学院、《天府新论》编辑部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美国“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协会”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分2个中文会场和1个英文会场。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印度、菲律宾、塞尔维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的6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艳玲教授作为入选论文作者和英文组发言总结人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英语会场作了《和谐“世界梦”理念:全球正义语境中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Harmonious world dream’: a Possible Resolu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Justice)的主题发言。
在发言中,徐艳玲教授首先指出:当今新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是,不仅有全球化思潮,还有反全球化思潮和替代全球化思潮,是多种思潮“多重变奏”。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思潮的博弈、较量和结果将决定后冷战时代人类发展的基本走向。接着,她在对全球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的主要致思取向进行简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一论域的核心观点:“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正题,反全球化是一个反题,那么,替代全球化就是一个合题。”她在对替代全球化思潮的出场语境进行了简介后指出,和平、和谐的“世界梦”是中国政治家基于中国视角提出的一种新外交理念,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冲突语境中是一个可能的替代方案。她强调,近年来,西方世界在热议“中国崛起”(the rise of china),但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西方军事的“崛起”,还是中国当下和平的“崛起”,“崛起”这个词容易引起误读,被诱导进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陷阱里面去。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世界梦”则是一个比较中性、温和的概念,它以谋求全球化的“双赢”或“多赢”格局为外交价值诉求,反映了中国政治家希望以此与世界携手来构筑“命运共同体”,以此打破传统的“零和”博弈定律,颠覆西方语境中“国强必霸”的逻辑理路,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全球化的态度,昭示着中国人对于建设一种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化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一种新的全球正义观。从这一意义上说,“世界梦”以及“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以及深度阐释和具体的外交布局,对于澄清和纠正西方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读,为全球正义的实现注入新动力,都有着积极的启发性的思考和影响。最后,徐教授说,我们仿佛看到,被称为“梦之旅”的“世界梦”一路承载着、裹挟着中国特色的全球正义观,在纷纭多变的全球化世界中诉说着“中国话语”,积淀着“中国智慧”,增加着“中国元素”,传播着“中国声音”,具有良好的为“中国形象”加分的正能量效应在其中。徐教授关于“世界梦”的独特阐释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在会议闭幕式上,徐教授还应会议方委托代表英文组对该小组发言进行了总结,内容关涉“人类文明的渊源及流变”、“全球化对印度的影响”、“全球化中的艺术和角色”、“全球正义的中国视角”、“唐君毅的意义世界”、“中国当代大学中传统儒学关系的转型”、“中国电影中现代性欲望的超越”等范围广泛的议题。会议期间,她还与一些国外学者和来自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部分学者就“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环境伦理”等话题进行了多维探讨。
出席本次会议的国外学者主要由美国“跨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协会”组织。该协会致力于各国学者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其成员来自于哲学、宗教、亚太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学科,其主要职责是每年在不同地方组织学术会议,迄今已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组织了90多场学术会议,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沟通理解。中国学者参会表明中国学者日益重视以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来参与文明的对话,力求体现全球视野和“主体”意识,并在与西方学者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博弈中,努力抽象出一个中国学人的独特立场和思维路向,这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看作是中国学人自信、自觉、自主地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尝试、一种努力。
(文/王晓杰 责任编辑/齐子萍)